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生利用暑假安全有效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实践活动,88038威尼斯设计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匠心传承,非遗寻踪”暑期社会实践队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心,2024年7月3日由郑瑶、钱怡老师带领队员们走进泉州,了解泉州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实地的探访与学习,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元文化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闽南“五南”文化,展现了丰富的非遗魅力。泉州非遗博物馆则坐落于侨乡体育中心内。展馆由五层楼组成,二、三、四层为常设展区,五层为临展区。常设展区展出各类非遗展品达650多件,荟萃泉州市众多非遗保护项目,是国内最大的非遗馆。二层的展示主题为“物华之美,民间瑰宝”。
三层的展示主题为“民俗之风,浓情闽南”和“泉腔之韵,晋唐遗响”两个部分。
三层展
四层的展示主题为“天工之巧,匠心营造”,重点展示泉州传统技艺。
参观泉州非遗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历史的沉淀,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为深入了解泉州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联系到非遗文化珠绣传承人陈克忍老师进行学习珠绣技艺。
泉州珠绣制作技艺于2016年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中国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手工艺品,以多种色彩的珠粒,通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陈克忍老师为实践团队介绍了作品创作灵感以及珠绣历史文化底蕴,并亲自教授“珠绣”制作过程,从颜色搭配、珠花搭配、针法运用展示自己的珠绣技艺
珠绣制作过程图片
期间实践队对陈克忍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珠绣非遗传承人,陈老师在传承之路上遇到过很多挑战,但始终坚持将珠绣这一项非遗技术进行传承并且创新,让珠绣被更多人看到。近年来,陈老师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珠绣应用于生活之中,比如服饰、配饰等,同时陈老师还多次进入校园和社区进行义务宣讲,开设传习基地、打造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
同时实践队也与陈克忍老师十岁的学生朵朵进行了交流,她从五岁开始学习珠绣,至今已有五年的珠绣学习历程,通过与“小老师”的交流,同学们感悟颇深,作为青年一代也更应该将非遗文化更好的接力传承下去。
2008年,“簪花围”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种泉州浔埔独特的头饰艺术。实践队通过亲身体验簪花,对簪花的制作过程、簪花的习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簪花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主要由花围和发簪等元素构成。其中,发簪采用鱼骨或象牙精制而成,传承了古老的“骨针安发”传统,并与玳瑁梳、金银发髻及丁香耳坠搭配使用。浔埔女头上的簪花围,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不仅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更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体现着蟳埔女的勤劳质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穿上簪花围,行走在泉州的古街古巷,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周围人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和好奇,这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泉州簪花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载体。它吸引着人们去了解泉州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设计学院“匠心传承,非遗寻踪”社会实践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它们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大学生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世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同学们满怀期许,呼吁大家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行列之中,共同肩负起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让其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稿件来源:校团委)